註:期間群組針對此一個案延伸討論眾多;若想直接聽取瑾心老師語音請拉至最下方!

家長-S    "老師,打擾您ㄧ下,想請問ㄧ個今天中午才發生的行為問題及負增強運用:

A:晚餐時間到了,爸爸,媽媽,哥哥都坐下來準備用餐,叫勳過來吃飯,不理睬

B:  勳不順從並爬到電腦桌上不肯下來,媽媽說了三次""下來"",勳不理睬並開始哭鬧,口中說,不要吃飯,要餅乾

C:  媽媽走到電桌前,跟他說,不下來,沒有騎摩托車出去玩(勳最近很愛坐摩托車出去兜風)。勳雖然還是臉上不情願,但下來了。

A1: 媽媽要勳坐下來吃飯,

B1: 勳仍有不從,跑來跑去,不願安坐

C1:媽媽說:坐下吃飯,吃完就騎摩托車帶你到7-11,勳立刻回來坐好,並ㄧ口接一口吃飯,吃到最後一口,還把湯匙飯粒吃乾淨,我說,勳好乖唷,吃好乾淨。他立刻說,騎摩托車去7-11,我請爸爸帶他去了,他很開心出門

第一個ABC是負面增强,不從就剝奪,第二個是正面增強,聽從就給予

請問老師,我的做法可以嗎?感謝老師"

家長-S    是午餐時間

 

家長-綺        "請讓我先試著用小孩的角度看這件事

A媽媽叫我吃飯

B我不吃

C媽媽為了要我吃飯,答應我可以出門兜風

小孩不順從的行為沒有得到立即性的負面增強連結,而是得到了他喜歡的出門兜風

如果改變C媽媽說可以不吃飯,那就去做他不想或是媽媽想他做的事情這樣是不是才是負面增強呢!?

再請老師指導,謝謝~"

 

家長-S    感謝上面家長指導,因為這個問題行為有2階段,我試著一次解決一個,第一個是爬高,要他下來,用負增強,第二階段是要他安坐吃飯,用同一件他喜歡的事做正面增強,因此有2ABC,但第二個有賄絡的意味。其實不適合常用,尤其更大的孩子,我家的是快四歲。。。

 

家長-秀      我也覺得出門兜風這件事是正增強,以後會不會為了想兜風而不吃飯呢?

 

家長-S    他是為了想兜風,很快吃完飯喲…因為我的指令是: 吃完飯,便騎摩托車去7-11

剛剛才發生的,爸爸已經帶著他兜風回來了呢!

老師,我想瞭解的是,第二個ABC所用的正面增強是否也要用負增強,例如,“沒吃完,不能騎摩托車去7-11”,還是要正負增強交錯使用,像我今日的處理模式,請問老師,哪ㄧ種較為合適呢?

 

家長-A       S我認為不用太在意增強的點,因為孩子成長過程中變化很快,正增強也是一階段有效,除非頻率較高導至產生固著性。我有個建議妳參考看看,不對的話也順便請老師指正,妳先稱讚孩子這次吃乾淨的行為,也請其他家人一起稱讚他,(讓他體驗到被注意了,好的榮譽感)順便和他約定以後每次吃飯都要這樣(建立標準規範)我孩子小時候我會再給他一個獎勵點。現在高中了就已經不用獎勵點了。

 

家長-        "是我看的不夠仔細了,抱歉

我有想到了ㄧ個老師之前提到的概念,和大家分享-正增強的使用,是為了鼓勵好的行為能重複發生

其他的再請老師指導了,謝謝"

 

家長-I      我跟綺看法一樣

媽媽給的第一個C因為沒有 立即性, 所以就產生了 第二個B

另外就是老師說過的正負增強的原則是 凡是好的行為才能給與正增強, 只要是不好的行為只能給負增強

 

家長-Y    很多时候我们操作负增强,就是剥夺正增强物,因为知道有效,而老师指的另一种孩子的弱点做负增强物因为我们不确定是否操作过头或有效所以比较迟疑去用,当负增强物也是介入目标时,什么又是它的负增强物呢?

 

家長-F       如果是在國外的教法,我所讀到的是,不吃就下桌,讓他餓一餐,因為沒有孩子會讓自己餓到(生理需求),所以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就是所謂的consequence,請不吝賜教。

 

家長-A       看到上文提到好行為和不好的行為,想到自閉症孩子很怕不清不楚呢,我們可以有灰色地帶,他們會很難接受的,是否先有個標準較好些,請家長們給些建議吧!

 

家長-S    好感謝各位家長的建議指教,真的好感動啊。。。

 

家長-A       也許有人覺得我的問題離題了,但是如果沒有標準做基礎的話,大人的心情就會影響判定孩子的好壞行為,怎樣用正負增強呢?

餓孩子是洪水療法的一種方式,效果因人而異有好有壞,我在孩子五歲時用過,後果是要收拾他的情緒問題,非常考驗家長的能力。

 

家長-        在我的想法,好與不好的行為界定於可不可以被ㄧ般人接受,因為我的最終的目標是要孩子能適應社會

 

家長-S    是,適應社會,且一生致用

 

家長-A       有位媽媽說過:我們的孩子是其他星球的不小心掉到地球上的,適應這個社會只是人生目標之一,不需要太執著,真的達不到就要幫他找適合的位置,也可以讓他快樂過一生阿!

 

家長-        我想我們好像還忘了,孩子的動機~是真的不想吃飯,還是有其他訴求,而這個不聽從能讓他得到了他想要的,所以他用這樣的方式和我們溝通,給予替代的行為也是要教導他的

 

家長-A       我們是幫助孩子的親人,不是為難孩子的人,孩子能力有限,我們再努力也達不到怎麼辦?有是真的是要看孩子的運氣的。

 

家長-       不好意思Anne.  妳的想法不錯,但是妳好像跑題了。 

 

家長-A       再過幾小時老師看到我的文不知會不會說我是不努力的媽媽,但是我有個朋友比我還用心,他小孩沒我兒子問題多,也沒有很嚴重,但是現在二個孩子差距很大。

秀謝謝你!因為不清楚S孩子不吃飯和爬上電腦桌的原因是什麼,孩子的動機是什麼,只能憑經驗分享了。

 

家長-S    A,謝謝妳,我感覺到妳的用心和熱誠,但,我不想當個一天到晚逛菜市場的媽媽,東挑西選,只是一直在找方法『制他』

我希望謹守老師教導的ABA, 希望老師指引我的路是否偏離了

我認為我孩子的動機是不想吃飯,而是要餅乾

以往他不吃飯,我會收起所有東西,包括飯和餅乾,就讓他餓,等到他餓到受不了時,還是拿出同一碗飯,若不吃,再收起來,一直到他屈服,哪怕飯冷了。。。

但這樣吃飯時間無法固定下來,因次今天改用這樣的正負增強交叉運用來試試

 

家長-        "我也很想學習,所以我把觀察到的幾個部分,和大家分享

1.不吃飯,等會兒餓了還能有餅乾吃-有過成功的經驗他才會重複使用這樣的溝通方式,還在測試媽媽的決心,加油,我們要堅持!

2.他還不餓就要吃飯,沒有需求就沒有動機,ㄧ直配合他的時間也不行,畢竟進入學校是時間表的,那可否增加他的活動量呢?

3.如你所說的,他的動機是要吃餅乾,他也有說出口,但沒有得到回應(口語溝通的動機被抹滅了-這是我看到的另外一個點)所以他加上爬桌子的行為來增加成功率(小孩總是很清楚什麼是父母的負面增強物-不希望他們受傷)然後他達到了他要的~不下來就不能去7-11=下來他就可以去7-11,而7-11有餅乾可以買可以吃

不曉得這樣的分析正確嗎?

老師我也需要引導來走在正確的路上,謝謝"

不好意思!我又把兩個C混淆了(可能是我覺得兩個好像ㄧ樣沒有差別)分析不正確的地方也請大家給予指教,謝謝

 

家長-A       S妳知道負增強方式的風險嗎?在美國四十年了,有發生很多使用不當的失敗案例,所以老師也有提醒,也有美國治療師的孩子後來自殺的。我相信老師教大家行為分析是找出孩子問題再對應引導 ,所以我也在學習。不會輕易講負面的。

 

家長-        我想   A  你是不是把負增強的意義弄混了......還有老師說過:::我們在執行負面增強的時候 , 父母的心態要很小心並不是威脅孩子, 令孩子在威脅的壓力下調整行為 , 而是你要讓孩子看見他選擇不聽從下的結果, 但那個結果也是造就他, 只是負面增強的結果是孩子本 能要逃避的, 他逃避的原因和動機也是因為那是他的弱點, 所以看是處罰的操作其實是給孩子練習的機會強化他的能力.

 

家長-C    "同意秀說的。簡單的說,只要「行為增加」的就是「增強」(ABCB)不論此行為是否恰當。正負這兩個字和行為好壞沒有直接的關係。

A-B-C當中。B為了得到C。比如哭泣就得到糖果。「得到」則是正增強,哭泣行為增加。而「逃避」則是負增加,比如車內有人放屁,為了「逃避」臭味,我開窗行為增加。"

 

家長-S    Yes

 

家長-C    比較難分析的原因常在於過程當中會有好幾個ABC. 和父母的情緒。所以要寫下來幫助自己理解有那些ABC的過程。還有彼此間的正負增加。

正負增強。對不起一直選錯字

 

家長-J    我覺得"逃避"不是負增強,逃避是打開窗戶的行為動機。基本上,聞到臭味而打開窗戶,是一個很好的調整行為。

 

家長-A       我的理解是:負增強是調節的起因,主要是讓人避開為導向,正增強是增強動力以得到為導向,這樣的理解如有不妥請指教,讓我更進步我會很感激的。

 

家長-F       我想我們有點離題了, 以上吃飯的時間問題, 基本上孩子得等到下一餐吃飯時間才有得吃, 這樣的問題不是只有在自閉兒身上才有,事實上一般所謂的toddler都有這樣的問題

 

家長-F       http://www.autismawakening.org/DispOneMessage.asp?txtOrgCode=Autism&Category=05&ID=Autism41340659322577&Page=1

可以看看老師的這篇

 

家長-        嗯!而正常孩子懂得表達不餓,他們會選擇不吃,或吃但少量,所以替代行為的其中一個,或許可以是教導他們說出,我不餓不吃或是吃少一點,重要的是選擇後他們需要自己承擔後果

 

家長-Am      "老師

我試著想了想孩子的行為點:(因為,要先找出真的點)

1.孩子真的有餓了嗎?

是否是,他還不餓,想晚點吃?

2.電腦打到一半,被干擾了?

(因為,打電腦之前沒有規定時間與休息時間,突然被限制?)

3.我只要先哭鬧,我就可以佔便宜(因為,可以去7-11)又可以騎車兜風

這個是,我觀察到的孩子的行為點

不曉得這樣的分析正確嗎?

老師我也需要引導來走在正確的路上,謝謝"

 

家長-A       沒有說有打電腦的情節呢,是假設嗎?

 

家長-   吃飯這是的確和是不是星兒沒有絕對關係,能愈小養成定時定量不挑食是最好,我家姊姊雖是發展正常的孩子,但三歲以前婆婆帶會寵她,胃口好又挑嘴,正餐不吃就事後給她餅干,現在四年級了還是會挑食,只是比較大會用妥協的方式換取不愛吃的少吃一點,或把飯吃完可否吃餅干。反觀弟弟二歲就去發展中心,雖然沒有口語又固著,但中心老師會用方法讓他吃各色食物水果,現在小一可以接受多種食物。為了改善姊姊的小食量和挑食,也為了鼓勵弟弟,我都是用騎車,溜冰,打球等運動來提振他們的食慾,不過俗諺三歲定終生,姊姊就是個例孑,三歲前一定要讓孩孑接觸各種囗味的食物,就算半強迫也沒關係,這樣長大比較能接受各種食物,營養均衡

 

家長-   游泳也是能讓孩孑提振食量的運動,姊姊低年級時參加游泳社團,每次游泳回來都會把飯吃光光

 

家長-C    "A:負增強的定義可以看老師的書P154 and p156. 或是

http://zh.m.wikipedia.org/zh-tw/%E5%A2%9E%E5%BC%BA

 

家長-J    "不好意思,我跳回原來的話題,剛才有家長說B是為了得到C,比如哭泣就得到糖果。我想不是這樣的。人在面對A之後,就決定了B是甚麼。多了C也只是強化(正增強)或削弱(負增強)B而已。如果B已經是好的行為,C基本上不一定會出現。

 

所以ABC是用在蒐集與分析問題行為。對我而言,ABC像是一個問題行為的翻譯機,因為問題行為就是孩子所使用的溝通語言。了解孩子用行為到底想要「說」什麼之後,我們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與教育。瑾心老師曾說,把孩子想成是外星人其實比較消極,身為父母的我們會因此覺得自己無能為力。板橋花媽曾請了王意中心理師來為我們自閉兒父母演講,他也大力勸導我們應該頂多把孩子想成是外國人就可以了,因為只是孩子常使用的溝通語言是問題行為,而我們成人比較不常用這種「語言」而已。

 

不知道我的理解有沒有錯誤,請大家指正。

 

"

 

家長-    對於S提供的例子,我的理解是兩個都是正增強,基本上只要會提高未來同樣行為的發生率就是增強,在第一例子中,媽媽並不是移除讓勳不愉快的情況的,反而是用給予口頭處罰警告的方式。只要媽媽針對勳的行為採取「給予或添加」,而不是藉由「移除或剝奪」,然後能提高未來同樣行為的發生(勳爬下桌子、勳坐下吃飯)就是正增強。

 

家長-C    J媽媽。我不確定你有沒有打漏字。不論正增強還是負增強。行為B都是增加,沒有消弱喔!

 

家長-    "對不起,請容我更正,S的第一例子應該是positive punishment。因為正增強的英文字用的是positive reinforcement, 它的概念是B階段「給予某事或某物」,然後C階段得到的結果是維持或是加強行為的再發生。負增強的英文用的字是negative reinforcement, 它的概念是B階段「移除想逃避的某事或某物」,然後C階段達到的結果是維持或是加強行為的再發生。

令人困擾的字是positive punishment negative punishment,我不確定中文翻譯成什麼(或許有人可否告知?)它們的概念分別也是在B階段「positive=給予」和「negative=移除」,重點在於C階段得到的結果是「削弱」相同行為的再發生率。換言之,媽媽對於孩子的不當行為「給予」口頭惩誡,然後孩子的不當行為「減少發生」,就是positive punishment,同樣地如果媽媽對於孩子「爬下桌子」的行為「給予」口頭稱讚,然後孩子的好行為「增加發生」,就是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

 

家長-        大陆的说法您有兴趣么?

 

家長-S    勳因為要逃避『不能夠騎摩托車出門』,所以乖乖從桌上下來,我完全沒有用手拉他甚至觸碰或提示,應該是『負面增強』沒錯吧!但我並沒有說要立刻帶他出門,因此仍然有行為,我的終極目標是要他『乖乖坐好吃完飯』,因此趁他動機很強時又用了同樣的C來做正增強,後來是成功的,只是我怕這樣有賄賂嫌疑,因此將例子提出來,想請問老師

 

家長-S    整件事有兩個ABC,只是我用同樣的C做負面和正面增強,不知道這樣說是否正確

 

家長-G     不是負增加

負增強的用意是取代正增強

如果我有錯請指正

例如,我兒子不想九點上床睡覺躺好的行為,我讓他選擇不去睡,跟媽媽再唸一本書20分鐘。但他選擇去床上躺好。

我沒有因為他躺好了再給他正增強。

 

家長-        同意

 

家長-        很好的负强化

 

家長-G     如果有錯請糾正,我發現最難的是實際操作,所以開始逼自己紀錄生活小事件。

 

家長-S    "同意J媽媽說的,因為這次的C,是我第一次用,孩子不會先預想哭鬧就可以出門,而且他真的""乖乖吃完飯"",之後我立即讓他得著他想要的,希望他知道『聽話,就可以得著』

 

第一個ABC,是『不聽話,就無法得著』,我的指令是:『不下來,就沒有騎摩托車出門』"

2

 

家長-C    也就是說妳給他一個他更不願意的C。爲了「逃避」C,所以他乖乖躺好睡覺。厲害!明明我定義都看了很多遍,但是看到例子都要回去翻書。

 

家長-G     各位媽媽,因為我兒子快九歲了,開始大小事件達成都要正增強物。小至吃飽飯也說我完了我要玩什麼什麼.....我深深體驗這是很恐怖的!人的慾望可以越來越大即使是自閉兒呀

 

家長-S    很讚!這我剛剛也有用類似的方法,勳剛剛鬧情緒,想打哥哥,我叫他站在小椅子上一分鐘剝奪他自由,勳不願意,我說不然帶你去樓上呆房間(time out), 他立刻乖乖站椅子上,等我數到60,後來他安靜了,我要他下來,並跟哥哥道歉,等他道歉之後,我才幫他擦眼淚,抱抱他。

G,所以我說第二個可能有賄賂嫌疑,再大一點就不行

 

家長-Am      "較明白了,

原來媽媽的教學目標不能改變,當孩子有正確回應與行為時,(可以適時給予增強物),當孩子出現逃避或延遲等行為(要找出介入此行為的負增強並且隨時修正)

請問我的觀點對嗎?麻煩糾正我,因為剛剛接觸,書也才剛看一些"

 

家長-        ABA的行为分析需要运用在生活中不能太死板,

 

家長-Am      謝謝,因為還在自己吸收並消化中

 

家長-S    "我孩子服從性非常低,最近不斷沈澱思考後,我今天是第一次在當下想到這個C,以往常用的是賄賂,拿個他愛的餅乾,要他下來,就給他

"

 

家長-       根据自己孩子的功能情况设计出适合孩子的强化物

 

家長-S    很糟的正增強

 

家長-S    現在的勳,已經比三個月前有進步了,原本更躁動,自我中心,一不合意,動不動丟東西,打人,破壞家具。

老師說的,聽從行為,永遠是孩子學習的第一步

No compliance, no learning!

這三個月,每天操練黃金三原則,還得帶出去給其他人操作,類化,為的就是先教懂他聽從行為,但還是不斷有新行為出現,當媽的要先成長,才能夠給孩子呀…

 

家長-    "我也同意G的說法。我對於S的情況理解是A階段勳「爬桌子逃避吃飯要求」,這行為是目標行為,B階段媽媽警告勳不能騎車出門,C階段勳了逃避媽媽所說的「不能夠騎車出門」,所以爬下桌子。單就這情節討論,A階段對勳來說有想逃避的事,B階段媽媽給予另一個勳更想逃避的事(失去出門去兜風的機會),C階段勳未來爬桌子的「減少」發生。因為B階段媽媽並不是提供「移除A情況中不利勳的條件=吃飯」,而是給予新的不利條件,所以行為減少了,這仍然是(給予)positive (行為減少) punishment

B階段所做的行為若能「成功或有效」終止和逃避那些A階段所存在的不利己的情況,那麼在C階段得到的結果就是在下次有同樣或類似的情況時(A階段),上次讓他得以逃避不利己情況的行為會再出現,這就是負增強。"

 

家長-S    好多討論啊…最終還是想知道老師怎麼教導啊!感恩大家,那麼努力學習,感謝老師給我們這平台,那麼無私教導,感謝主!

 

家長-G    我兒子三歲時我曾經為他他撿一隻他撇出去的筆跟他浩一小時吧,直到他撿起來放桌上,我也不知道對不對,只是個你是固執我是你媽執的堅持。 當時沒知道什麼ABC,也沒有這樣好的討論族群。

 

家長-S    是,自閉兒的固執性太強,我們要先當個懂得調整的父母,才看得到孩子動機,教導孩子調整,適應他人

 

家長-        咋们孩子固执性强,不容易去适应别人

 

家長-    就像老師書中的例子,A階段媽媽嘮叨或是天氣冷(不利己的條件),B階段孩子清理房子或是加快走路,C階段媽媽少了嘮叨或是了寒冷感覺。在C階段的結果發現到在B階段的行為作法對於逃避A階段不利己的條件有效,那麼同樣行為會再發生來逃避那個不利己的情況,也就是負增強。抱歉,這些是我的理解,很開心能有這個機會和老師、各位家長學習,希望能得到老師和各位先輩的指正。

 

家長-S    "品說的很對喔…但那兩個例子的C是屬於沒有行為介入的負增強,我們現在討論的是有行為介入的C喔!

例如:晚上睡覺,燈亮著A, 刺眼不舒服B, 去關燈C,這屬於自我調整的負面增強,沒有外力介入

 

小孩寫功課時間到A, 不想寫鬧情緒B, 媽媽說不寫就去洗碗(媽媽行為介入C),孩子調整,乖乖寫作業(孩子調整後的C)"

欲逃避更不想做的洗碗而調整

這是我的認知啦!再請各位指導

 

家長-    "S, 您提供的自我調整的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 )例子中,我的理解是A睡覺燈亮刺眼不舒服、B是關燈、C是燈暗了不再刺眼可以睡覺。

令我困擾的是寫作業,我的理解那個是positive punishmentA是小朋友鬧情緒因為不想寫功課、B是媽媽給予新的不利條件(洗碗)、C是孩子逃避洗碗所以乖乖寫作業。媽媽在B並沒有移除可以不寫功課的不利條件,反而是給予令ㄧ個不利條件,既然不是移除,就不是「負」,孩子寫功課鬧情緒的這個問題行為,若因為媽媽的要求去洗碗而變多,才是「增強」,若行為減少就是「punishment(或許中文翻譯成削弱?)"

 

家長-S    是,我第一個打錯,謝謝更正

 

家長-S    移除的是孩子不寫功課的行為哦,不是對孩子不利調件

條件

行為介入就是要移除孩子行為問題,不是嗎?

我記得punishment,是給予孩子''

老師說移除的是A

A是該寫功課而不寫

C介入,雖然不願意,但乖乖寫

 

家長-G     例如a眼睛不看人不注意,b拿個氣球跟針

 

家長-S    第一個例子也是移除A, 燈亮刺眼

 

家長-G     不看就往耳邊銼破c達到目標會看人跟注意

 

家長-S    處罰是如打他,讓他怕

 

家長-G     這個是不是所謂的 positive punishment?

 

家長-S    A 小孩寫功課時間不想寫。B 鬧情緒,哭鬧。 C 媽媽拿棍子打逼他寫完 這應該是positive punishment

 

家長-P     好恐怖的C 在美國可能會被告

 

家長-G    Because you're late to work one morning, you drive over the speed limit through a school zone. As a result, you get pulled over by a police officer and receive a ticket.

 

家長-S    台灣滿多正常孩子是這樣管教的呀

 

家長-G     剛剛查到 positive punishment 舉例

Your cell phone rings in the middle of a class lecture, and you are scolded by your teacher for not turning your phone off prior to class.

 

家長-        老師說:我們在執行負面增強的時候 , 父母的心態要很小心並不是威脅孩子, 令孩子在威脅的壓力下調整行為 , 而是你要讓孩子看見他選擇不聽從下的結果, 但那個結果也是造就他, 只是負面增強的結果是孩子本 能要逃避的, 他逃避的原因和動機也是因為那是他的弱點, 所以看是處罰的操作其實是給孩子練習的機會強化他的能力.

 

家長-G     不過 Positive Punishment屬於psychology 說法

 

家長-        所以   不會使用     

 

家長-G     不知道跟老師之前強調的我們是討論行為科學理論,不要把心理學混亂

因為很多理論的基礎是從佛洛伊德等延伸。

個人見解,我也畢業10年了⋯⋯

Positive punishment,好像是結果你得到了什麼,但行為科學,是你可以改變行為

 

家長-P    打的方法 可能讓你暫時解決問題 那這給小孩是怎樣的認知呢?

個人認為 用小孩的認知去調整C

 

家長-G     不好意思相機壞了,從寶典找出例子說明

 

家長-S    Phoebe,沒要妳真的去打孩子啦!這只是呼應什麼是正處罰的情境,千萬別用

 

家長-    "所以說punishment這個用字容易讓人誤解,我的理解是在分析行為時,要看C階段的結果來決定目標行為是被削弱punishment 或是增強reinforcement。介入方式是B階段可以用給予positive 或是移除negative的方式。positive並不同等正向的,negative也不同等負面,所以如果給予孩子怕的、不喜歡的,仍然是給予(positive),重點是結果C階段,目標行為是增加(reinforcement) 還是削弱減少(punishment)

以「媽媽拿棍子打小孩逼他寫完」這個例子來說,小孩子下次主動寫功課的行為增加, 是為了逃避媽媽的棍子,這是負增強。A超速、B「得到」罰單,所以C下次不敢超速,這是positive punishment。同樣地,A上課手機響、B「得到」老師罵、C下次上課手機靜音,也是因為B階段介入行為是得到某事某物,然後C階段目標行為減少出現。"

 

家長-S    台灣的填鴨式教育常用正處罰。。。這對孩子傷害很大,自閉兒更不用說

 

家長-G     謝謝大家也讓我思考著個問題的拿捏

 

家長-S   品,您真的弄錯了

正處罰是削弱不好行為,讓不寫功課情況減少

負增強是移除不好行為,如移除不寫作業,讓寫作業好行為增加

 

家長-A       淑妳好!我孩子觸覺敏感痛覺遲鈍,為了調整小時候有用打的方式一段時間,有先和孩子約訂講三遍不聽就抽屁股三下,給他挑選抽屁股工具。孩子現在十五歲了已忘記被打的事了。這期間也沒有模仿我打過人。在他國中畢業時代表全校國中生宣讀信友禱文時有提到要大家勇敢面對錯誤,接受處罰是讓人減少錯誤的起點。會後老師告訴我這句話是他加的。我小時候在學校被老師打過的。也沒有怨恨過老師,反而為了捱打少一點成功跳級。所以處罰的操作要拿捏好也不是壞事。

 

家長-S    我的解讀是這樣,再煩請老師解說一下

A,太恐怖了吧!

 

家長-A       其實我是在沒辦法了用到洪水療法。

這是有很大風險的方式,但是在有經驗的人指導下操作就還好。

 

家長-G     但最近我發現有優雅的負增加來執行,我何必選擇當獅吼媽?

 

家長-S    我家孩子因寒流冷不願坐馬桶,本來如廁OK的他,連續3個星期大便在褲子裡,有一天連大三次,我受不了,幫他洗澡洗屁股時,用手用力打他屁股幾下,沒想到他就立刻學起來,自己不高興就無故打哥哥

1個半月前吧

 

家長-A       我打小孩是在平靜的狀態下操作的,而且給他選工具的。

 

家長-S    後來我反省是我自己的問題,,,,太恐怖了,

 

家長-A      所以前期約定很重要

 

家長-S    重點是,打了,還是每天大在褲子,後來操作負面增強,現在又都如廁正常了

 

家長-A       我孩子大便在床上還塗的到處都是,我是不會打的

因為沒在約定範圍內,雖然我快氣爆了,但是還是硬忍住

S妳是操作怎樣的負增強孩子如廁正常的

 

家長-A       我們聊這些會不會讓老師不高興啊?我刪掉我的貼文好了省事些

 

家長-S    "A天冷想大便但不願坐馬桶

B 大在褲子裡

C 媽媽來幫我洗屁股換褲子

 

這是原本的ABC

 

A 天冷想大便但不願坐馬桶

B 大在褲子裡

C 媽媽不幫我換,他感覺很不舒服想脫下來,媽媽說好脫下來,自己撈大便丟掉,並抓著他的手洗大便褲。他覺得很髒很臭,媽媽立刻告訴他,大便在馬桶,就不用洗褲子。。

 

幾次後,他自己跑來說要大便,我問他,大在哪裡,他回答,馬桶!就乖乖坐了大便"

 

家長-A       我是看到老師不主張處罰覺得老師有過人之處,所以想要學習

 

家長-S    這是老師教的

 

家長-G     老師沒說不能處罰。

 

家長-A       哈哈,孩子小時候也是大便狀況很多,不止大在褲子還在床上,我是給他聞他的大便後告訴他要去馬桶,他才改過來。

其實覺得妳的方式更好些,因為孩子有體驗不容易忘記。

 

家長-S    A不過您的理念和老師很多背道而馳,許多媽媽可能也會認為如此喲!因為我們都相信瑾心老師的愛與ABA的行為科學,都是來向老師虛心學習的,您的發言可能還是有些格格不入啊!若冒犯,請見諒@@

 

家長-A       謝謝妳的告知,沒有什麼冒犯的。我的想法很簡單只有勇敢呈現出來後才知道差異在哪里,才會修正好,如果老師無法客關的看待也就沒什麼好學習的了。最早推出負增強的人的孩子都自殺死了,妳們還不知道風險的情況下學習會怎樣?

 

家長-G     1要學習區別負增強跟懲罰的差別2我認為自殺定因素跟心理及生理都有相關的,不可能單純因為負增強行為科學導致自殺

 

家長-A       老師強調她的方法是正確的,我也看過美國一些ABA成功案例,但那都是一個團隊輔導出來的,我很想知道老師成功的案例有多少?我的孩子沒有機會用ABA,就是我像逛菜市場一樣將學來的分析整理後再引導孩子,十幾年來也是一群媽媽分享互助將孩子們引導入明星高中和國立大學的,甚至有很好的工作。

 

家長-P         A 一個人的價值如果只是建立在學歴 社會地位 我只能祝福您

 

家長-C     +1

 

家長-G     A也許妳很多方法是abc,只是妳不知道

就像我剛開始學,我馬上用經驗去處理,但真的寫出來我不會

 

家長-A       淑妳可能不清楚,我接觸到的自閉症孩子不是全部都讀書很強,有些是依興趣能力學會技能有好的就業。一個人的價值不僅是學歷啦。

我也是走過一些彎路,很認同老師的主張,所以希望學習正確的方法,也敬佩老師的無私,因為我知道老師學ABA也是花很多錢的,至少幾百萬。她能這樣教大家是很了不起的作為。

在這個群里老師對某些家長講話很不客氣,甚至不問為什麼就認為是不好的,我在想是愛之深責之切吧。這些年中我也遇到過自費從美國飛來台灣指導我們那些媽媽的美國某機構的主任,親自帶著我們和孩子,一個案例一個案例的分析示範接決方法,大家現場就看到方法的做用了。

去年十月在台中的中醫大邀請了德國的一位80歲的特教專家免費給教育工作者和醫療人員及家長講了二天的課,還現場給特殊孩子做引導,讓大家當場見識到她的超強功力。這位老師開過刀不能蹲,她見到孩子居然忍痛蹲下來和孩子擁抱,雖然語言不通,孩子居然在重複幾次後完成她的指令。她的謙和力感染了大家。

 

家長-P    逛菜市場的心態拿來教小孩 我怕怕 教育是百年大計 台灣現在像大雜燴 什麼都抓一點 有德式 美式 日式 ......還有做功德的學校 讓孩子住校 不和父母同住 對不起 如果我有失言的地方 請原諒我的直腸子

 

 

Autism Awakening

  

 

家長-S    非常非常感謝老師的教導,使我再次認知到自己是只顧到自己動機,短視的媽媽。。。

"媽媽動機

A 要孩子聽話吃飯

B 孩子不聽從

C 先把魚端出來給她,他順從

我以為自己做到的正負增強,其實是賄賂妥協

感謝再感謝老師提醒,我還得再好好成長才行

 

Autism Awakening "一定要有清楚的行為目標:

目標是要具備孩子 學校的文化 能夠融入和獨立。

那父母親 介入行為的操作就很清楚了。 "

 

還有記得孩子的行為是為了溝通, 什麼樣的溝通行為對他有效, 他就會一直重複用。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錯誤的使用正增強物, 也就是要記得 正面增強物 是鼓勵正確的行為會重複產生。

 

第二個要記得, 一定要準確掌握孩子行為產生後的立即結果是什麼, 這個過程也是教孩子知道什麼是 被接納和被拒絕的 溝通 行為

 

"這才是最正確的言語行為介入, 如果孩子說話的人表達他的 訴求, 例如拒絕坐下吃飯, 行為產生的結果是母親的注意力還有答應摩托車, 孩子的認知經歷 這個 不聽從指令的 溝通行為是非常有效的, 因為不 聽從 , 除了得到吃飯還有摩托車。

 

現在我,們會了解為什麼孩子不聽從的行為會重複發生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分享 for Kids 的頭像
    分享 for Kids

    自閉症覺醒協會Line群組內容分享

    分享 for Kid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